2010年1月5日星期二

史记联想碎碎念

这周末还真是繁忙,参加小蛇同学的婚礼。

带了一本《史记》的列传在看,2000多年前的小故事带着我浮想联翩,忍不住上来碎碎念:

1、生或死,富或贫,不论什么朝代,人性所要面对的挑战都是一样的,够写到史记中的,大多数都是两难的抉择,我觉得司马迁写史记就是希望告诉我们在这种人性面临抉择的时候,一个儒家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。

据说中国的法律属于大陆法系,只有写明了的规则才能适用,但显然孔子写春秋,司马迁写史记,要做的不是写明儒家的行为准则,而是建立一堆案例库,教导我们每个人:"儒家"不是空洞的,而是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每件面临抉择的事情中。

所以,我们读这些书的时候,首先要做的就是还原当时那个历史人物所面临的抉择,并不断问自己,如果我是他,会怎么做?你可以得出不同于儒家的做法,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得到思维的锻炼。

2、列传中推崇了一个为了维护自己的职责而和皇帝对抗的同学,从我们理解的儒家概念中,君为臣纲,司马迁怎么会赞赏这个人呢?我觉得儒家本来的意思不是说皇帝放个屁都不能违背,反而是强调为了"职责",为了大忠,是可以放弃这种小忠的。但是显然大忠是很难做的,需要相当的勇气和智慧,一不小心就会做成了大奸,可悲的是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,大家都逃避风险(当然可能也有奴化教育的影响),变成了对皇帝、父亲、哥哥、丈夫啥都得听的小忠。

我强烈赞同将自己"职责"定位得非常清楚的做法,我觉得几乎是现代人处理任何问题的立足根本,所以张廷尉(释之)同学为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,在面对职责和顶头上司(皇帝)相冲突这样痛苦的时刻,他选择了坚守职责。

当然在那个皇帝说干掉谁就干掉谁的年代里,这样的人性光芒比现在同样的行为耀眼的多。

3、现在的潮流是人人平等,早就不应该再说那种谁是谁的纲的话,但是换成:"职责"为纲,我觉得完全适用。分清在一件事情中你应该做到的界限在哪里,实在太重要了。

4、"仁者爱人" :爱的"人"一定是活人,所以我觉得孔子想说的是他爱的是生命,真的每个人都有对一切生命的热爱么?很少,所以孔子特别来强调。


你后面的后面@2009-11-01

没有评论:

博客归档